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可以幫助妳熟悉乳房在不同時間的狀況,當乳房有不尋常的變化時,妳就可以及早察覺得到(1)。
乳癌的初期症狀
如果妳察覺到有以下的乳癌初期症狀,應該盡快找醫生作詳細檢查。
形狀或大小改變
乳房皮膚變厚或有硬塊
皮膚凹陷
乳頭有血跡或血色分泌物
出現改變,如內陷、硬塊或變厚
乳房腫脹或有硬塊
注意:
– 乳房疼痛通常與乳癌無關,許多健康的婦女在月經來潮之前都會感到乳房腫脹和敏感。(1)
– 乳頭分泌物可分為乳汁性分泌物及異常分泌物:白色多為乳汁;透明或淺黃色多為生理性的分泌,普遍因荷爾蒙影響所致;血紅色即流血,多與乳房腫瘤有關 (良性或惡性腫瘤都有可能產生出血情況)。(2)(3)
站在鏡前
仰臥
沐浴時
站在鏡前
- 雙手放在腰部,觀察乳房的大小、形狀和顏色有沒有改變,例如皮膚紅腫和出疹、乳頭凹陷等。
- 高舉雙臂,觀察乳房有沒有上述的變化,乳頭有沒有分泌物。
仰臥
- 用右手檢查左邊的乳房,用左手檢查右邊的乳房。
- 用手指輕壓整個乳房,手指要靠攏伸平,力度要適中,以畫小圈的手法按下,由鎖骨至上腹,由腋下至乳溝輕壓檢查。
沐浴時
- 以與仰臥時相同的指壓方法自我檢查乳房的每一部分。
如果妳在自我檢查時察覺到乳房有異常的情況,或懷疑出現乳癌的初期症狀,妳應該盡快找醫生作詳細的檢查。(1)
現時有多種不同的檢驗方法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妳是否患上乳癌。
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於2021年的最新建議,女士宜因應自身的乳癌風險而定期接受相應的檢查: (5)
乳癌風險 | 本地風險定義 | 檢查建議 |
---|---|---|
高 | 帶有以下任何一種風險因素: ‧ 已知自身有BRCA 1/2 基因突變 ‧ 有乳癌/卵巢癌的家族病史 ‧ 曾於10至30歲期間接受胸部放射治療 ‧ 曾患乳癌,包括乳腺管原位癌、乳小葉癌 ‧ 曾患非典型乳腺增生 | 應徵詢醫生的意見;和 . 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 (Mammogram) ‧ 於35歲開始接受篩查,或較家族中最年輕的確診者的確診年齡早10年接受篩查。兩者取較早的年齡開始,但不應於30歲之前開始 ‧ 對於已知自身有BRCA 1/2 基因突變,或曾於10至30歲期間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女士,宜考慮每年額外接受一次磁力 共振掃描 |
中等 | ‧ 家族中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於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,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於50歲後確歲乳癌 | ‧ 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,並於接受篩查前諮詢醫生有關乳房篩查的好處和風險 ‧ 不建議使用磁力共振掃描作為乳癌篩查 |
一般 | 年齡界乎44至69歲的女士,並有以下個人風險因素,包括: ‧ 直系親屬中有人曾患乳癌 ‧ 曾確診良性乳房疾病 ‧ 未曾生育 ‧ 第一胎生育年齡較晚 ‧ 初經年齡較早 ‧ 體重指數高 | ‧ 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,並於接受檢查前諮詢醫生有關乳房造影檢查的好處和風險 ‧ 不建議使用磁力共振掃描作為乳癌篩查 |
her2morrow是羅氏大藥廠旗下的疾病資訊教育網站, 主要是分向大眾分享有關乳癌(乳腺癌)症狀、藥物、治療預防的資訊,由乳房的自我檢查到治療過程中的照顧都會有詳細資訊提供,讓大眾了解更多有關乳癌的資訊及認識健康生活。
- Hong Kong Cancer Fund – Breast-Cancer-Oct17 (v1.0)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cancer-fund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18/03/Breast-Cancer-Oct17CC2.pdf(Accessed on 18 Aug 2021).
- Breastcancer.org. Breast Self-Exam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breastcancer.org/symptoms/testing/types/self_exam(Accessed on 18 Aug 2021)
- 乳頭分泌物 : 我係咪生乳癌?3 – breasthk.com (v1.0). https://www.breasthk.com/nipple-discharge/ (Accessed on 30 Jul 2021)
- 【乳癌自我檢查】認清三大乳癌症狀 – 硬塊、分泌物、形狀改變 – HKIOC (v1.0) https://www.hkioc.com.hk/zh-hant/乳癌症狀硬塊/ (Accessed on 30 Jul 2021)
- Centre for Health Prevention – Recommendations on BC Screening 2021 (v1.0) https://www.chp.gov.hk/files/pdf/breast_cancer_professional_hp.pdf (Accessed on 18 Aug 2021)